“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科研部、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央社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天昱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文化强国建设的社院力量。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9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中央社院4位教师就“新时代统一战线与中华文化”专题研究初步成果作了汇报。

一、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这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条件,更加突出了改革背后的文化主体性、历史主动性和制度优越性。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的文化建设,发挥着统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诸领域建设的中介性作用,使得“五位”真正成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重新焕发了中华文化中治理与教化相融合的悠久传统,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党的话语的重大创新,其背后基于两个问题意识。第一,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来的赓续文明、发展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化解文化自卑、文化焦虑,避免文化自负、文化自戕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其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自身、面向世界进行文明对话的态度从“跟着说”、“对着说”发展到新时代“自己说”和“一起说”二重奏的必然要求。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追根溯源、理清脉络,执一御万、把握重心,跳出庐山、敞开视野,更好地体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话语创新领域的示范意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邹广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在思想理论层面的具体表达,最终达到文化自觉。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效平衡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缓解传统和现代的紧张关系,破解古今中西的难题。其次,“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华文明的价值诉求的结合,暗含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因此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方法论。

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增岽教授认为,在“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马”为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还应该包括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化,还应该包括近代以来经过“两创”形成的中华文化。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运辉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二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主体性,这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统一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概念。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包括独立性、兼容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在新时代建构和发展中国文化主体性,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简单对立;二要融通古今中外,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资源融会贯通;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吸取国外文化的有益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教授认为,从大历史观来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在近代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基础上发生的新变化,两者的问题意识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近代列强环伺和走向共和的内外变局之下,文教与政治发生疏离,文化领导权成为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现代政党的形式,以“人民”为枢纽,将文教权威和政治权威重新统合起来,从而重构了文化领导权。在当今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围绕重大问题加快自主话语体系建设。

三、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一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三是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丰子义认为,文化建设既是人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人的过程,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重视宏观的、总体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微观的、具体的实证研究,将理论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认为,国际传播强国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既有根本遵循,又有方式方法。当前,国际传播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呈现新格局、技术发展出现新趋势、中外互动进入新阶段,愈发要求我们加快国际传播强国建设。一是要更加重视全球南方,二是要在精英之外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三是要在政经之外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四是要在传统之外更加重视新型平台,五是要在传播之外更加重视互动关系,六是要在官方之外更加重视市场推动。

为了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间的理论关联,今年春季学期以来,中华文化教研部组织骨干教师围绕“新时代统一战线与中华文化”进行集体攻关、集体备课,初步完成《教学大纲》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为此,本次研讨会设立了“新时代统一战线与中华文化”专题研讨环节,对相关教研成果进行展示、研讨。中华文化教研部李勇刚、邵磊、吕存凯,统战理论教研部任健峰4位教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七个方面(“二总五分”结构)作了汇报,分别是:“德政”“仁政”与大团结大联合,“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与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天下共治、“共和”“商量”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大一统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主教辅、人文化成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经邦济世、义利兼顾与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与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中央社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天昱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各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很受启发和教育。他提出四点意见:第一,文化不仅具有理论维度,而且具有实践维度,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鲜活的人。既要回顾历史,也要观照当下、面向未来;既要契合中国实际需要,也要引领世界价值潮流。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注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学理道理哲理,以理服人;同时要秉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保持战略定力,“人不知而不愠”,注重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注重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进一步充分展开,以实际成效使人信服。第三,新时代中华文化论坛要全面立体地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原创性、政治引领性和实践指导性这三个维度。第四,新时代中华文化论坛既要突出与其他主题相似论坛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出统战特色、社院优势,又要考虑活动的连续性和拓展性,每年聚焦不同领域和专题,久久为功、绵绵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