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翁贺凯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理解,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广义文化的视角对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和社会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释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物质、经济社会与精神、思想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反对单一的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思想文化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关于文化的历史性、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物质生活决定精神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于文化的鲜明阶级属性予以深刻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上的活动与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强调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与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其实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虚伪的意识形态;强调必须通过宣传与教育,使工人阶级获得科学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从而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列宁则明确主张要以“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为出发点去分析“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原则”,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历史传统等条件下形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体现社会经济政治的文化也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世界历史的拓展而不断深入交流融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列宁强调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对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经济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充分地强调思想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既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又强调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的理论生命力和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文化理论、纲领、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命题,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文化自觉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阐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率先在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同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予以详细的阐发。进入21世纪,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命题,注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成绩,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又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新蓝图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党百余年的文化建设成果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引领中华文化迈向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华文明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广泛涵盖社会理想、治理思想、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思维方法等方方面面的丰富智慧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无疑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土壤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治理思想作为学习主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广泛征引、运用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可谓是儒释道融合,经史子集会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而它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典范。

▶▶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开阔的文化视野

人类社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各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些各具特色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高度强调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这种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在新时代生动有力的表达,它广泛借鉴吸纳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中的精华,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推动世界人文交流合作与人类文明发展迈向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又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实现了对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传承与创新,还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继续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安全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2024年04月01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