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合一”为引领 “五大建设”为支撑 “大统战”为特色
让中华文化更多注入统战教育
3月2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听众里既有春季学期三个班次的学员,也有许多旁听的教职人员。他们在等待的这堂课,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带来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半年多来,中央社院不断推动以“五史合一”为引领,以“五大建设”为支撑、以“大统战”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课程,一跃成为校方引以为傲、学员乐于倾听的王牌课程。在促进学员政治共识、文化共识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五史合一”:文化自信夯实政治共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长李道湘介绍,所谓“五史合一”,就是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主党派史、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制度史融为一体,贯穿在中央社院教学的始终。
“儒家哲学发展的根基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成体系的哲学理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大一统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中国思想史的重要问题,被杨立华教授清晰地阐述了出来。杨立华说:“我认为中国哲学用北宋哲学家程颐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自立吾理’的过程。我想告诉学员们的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的传统思想,都是有根基的。而这也构成了这个社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这就是“五史合一”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在课程中引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内容,以史为证、以史为例,从历史的高度回答“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使学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多党合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政治共识。
民进会员、中国食品报社常务副总编李振中听完课程以后激动地说:“这门课程非常好,在民主党派培训班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课,太有必要了!只有大家充分学习理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选择现在的道路,它有何理论支撑,才能增强我们对民族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而在本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和培训班的课表中,可以发现中央社院的“野心”远不止于“五史合一”的范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的《世界史专题讲座》,也被纳入了这一模块的教学计划。在教研部门讨论课改时,就曾有人表示,除了中国史的内容,还应该把世界史的内容纳入课程,从全球的格局来看中国的发展。
据李道湘介绍,中央社院正在考虑深化“五史合一”改革,在将来有可能形成“六史合一”的局面,用世界眼光来审视中国革命和中国崛起,把中国放到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十个讲清楚”:和而不同增进文化共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的艰巨使命。也因为如此,中央社院每年开设的班次多,学员身份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建立一种超越宗教、民族、地域的文化共识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2月以来,中央社院针对这个问题,启动了“十个讲清楚”的教研一体化改革。力图给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港澳台侨青年精英等十大群体讲清楚中华文化。
而这个需要讲清楚的文化核心,就是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表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同根、同种、同文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不分民族、族群、宗教,大都趋向统一、反对分裂,构成“大一统”的深厚基因。“大一统”表达了中国人“天下一家”的理想,把多元的文化和族群凝聚成一种力量,在当代表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杨立华教授也表示,向宗教界人士讲清楚中华文化,目的在于促进大家的相互理解,无论信仰如何不同,但都应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理由,并且去尊重它。杨立华说,他讲授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想以儒家所崇尚的“现世幸福”为共同点,将大家凝聚起来,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
不过,对诸多群体讲清楚同一个问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同的班次和学员群体,社院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出现了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中央社院又推出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简而言之,就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在新一期的北京江西天主教爱国人士研修班的课程里,就出现了《中西方视野下的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政教关系的结构与特点》等课程,针对天主教人士的文化背景,精准地寻找切入点,寻找文化共性,促进和而不同的文化共识。
克服困难:深化合作修炼教研内功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亟待提高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原有的教研水平无法短期内提高,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人数少,在模块化教学中无法承担大量教学任务。
因此,坐落在海淀区的中央社院充分利用这一区域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的地理优势,与北京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开展合作,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社院授课。记者统计发现,在本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的24名授课教师中,共有12位教师是外聘学者。他们中既有杨立华、钱乘旦、干春松等一批人文学科领域的名师大家,也包括贝淡宁、安乐哲等国外的汉学专家。一些外聘教师,甚至还参与了课程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大大增强了中央社院的教研实力。
李振中说:“以前自己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具体内容,都只是一知半解。比如杨立华教授在课堂上讲的《道德经》,仔细一琢磨,确实不知道其中的深意。”而让名师大家走进课堂,目的也在于深入浅出,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奥义。
除了外聘教师,中央社院也致力于修炼内功,提高教研队伍的水平,夯实教研力量。据了解,中央社院也在积极推动机制改革,在人事方面突出学院的教学培训和理论研究职能,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着力解决教学科研人员不足、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从队伍结构、奖惩机制、锻炼培养和工作作风等方面调动人员积极性。
此外,中央社院还借助智库力量,引入学员调研机制,加速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李道湘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存在困惑。学员调研机制,就是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学校和学生的交流。在今后的班次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员反馈的特点来设置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共同备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