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班学员赴龙泉寺进行实践教学

来源:中央社院微信公众号

3月25日,中央社院第二期新疆中青年爱国宗教人士培训班(以下简称新疆班)的学员赴龙泉寺进行实践教学。龙泉寺监寺贤健法师与贤然法师以“政治认同、社会融入、文化自觉”为主题,与学员座谈交流。

在中央社院学习期间,新疆班学员有机会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交流交往。这种互融式的学习,是双方不断受教进而交融的过程。

参观结束后,法师与学员齐聚会堂,高僧答疑解惑,阿訇们悉心谛听,共同探讨了宗教中国化的经验。

要以“报恩”的心态处理政教关系 

贤然法师表示佛教认为佛教徒应该有报恩之心,所谓“上报四重恩”,即努力去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与众生恩。其中的报国土恩,就是我们处理政教关系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佛教徒乃至整个佛教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到父母、国家、社会民众以及三宝对我们的恩德,并以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些恩德。

我们之所以能宁静安详的坐在这里进行座谈,之所以能够专心的研究我们的宗教,都是因为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祥和。所以要以“报恩”的心态来处理政教关系,正如中国佛学院的校训一样,要“知恩”进而“报恩”。

注重自身努力,正确理解神恩与国恩 

贤然法师提出佛一般而言,宗教基本是有神的,信徒们也会普遍的认为,当下的幸福生活源自神恩,而看轻国恩。佛教教义却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拥有幸福的生活,是由“因缘”而来,好比种一棵树,不仅需要种子,还要有浇水施肥等合适的外在环境,这颗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变成参天大树。我们个人的努力就好比是这颗种子,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则好比浇水与施肥,幸福的生活即是二者综合而得,也就是“果”,这就是佛教讲的“因、缘、果”。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自己希望得到的一切,首先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利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外缘”,内因是根,外缘是条件。所以,珍惜大好形势,修行自身,就会达成幸福之果。

宗教应同时注重教化心灵与公益慈善 

贤健法师讲到在一个月前,龙泉寺在新疆喀什的巴楚县与吐鲁番的托克逊县,为一万多名当地的小学生的饮用水做了净化工作,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类似于这样的公益慈善活动,是佛教应尽的社会责任之一,这方面不仅要继续做下去,还要不断的加强。但佛教真正的特点,还不在于此,慈善只是物质上的帮助,佛教的特长在于解决人们精神上的困惑。人的幸福感并不是物质的多少可以决定的,有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比大都市的人们高。在这方面,佛教会教导人们训练自己的内心,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化解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对立甚至敌对。在佛教的哲学中没有对立与敌人,是圆融一切的,在这一方面佛教也可以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聆听了法师们的答疑后,新疆班学员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员乃斯日丁·麻依提表示之前印象中的佛教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给人更多的是超脱的感觉,佛教徒往往对现实生活没那么重视。通过这次实践考察才明白,原来佛教不仅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还担负起这么多的社会责任,大家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佛教的教义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一致性。比如法师说到了佛教很强调报恩,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国家与一切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其实伊斯兰教也是这样,《古兰经》也要求我们要感恩父母、爱护子女、救济他人、遵纪守法、热爱生命,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一点上,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一致的。

佛教在运用现代手段教化大众这一方面值得学习 

学员阿布来提·买买提认为佛教在运用现代手段教化大众这一方面很值得学习。比如通过网络、动漫等手段传递正能量的语言,还有颇具生活化与智能化的贤二机器僧,让人大开眼界。伊斯兰教同佛教一样都是外来的宗教,并且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经验非常值得去借鉴。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方向不能动摇,因为这是正确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像佛教一样健康发展、快速进步。看到龙泉寺如此好的文化氛围与高科技的手段,我们作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也应该进一步去反思。这次各方面学到了不少东西,作为宗教人士,要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回去以后,争取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正如贤健法师在座谈会开始所说的,宗教的意义在于利他,在于为社会做贡献,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当今中国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个体化的集体焦虑也很突出,佛教、伊斯兰教与其他几大宗教一道,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的慰藉和引导,为“以德治国”提供有力的支撑。正如新疆班的乃斯日丁·麻依提动情总结那样:“幸福属于奋斗的人,我们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