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熙国:文化自信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来源:中华文化学院

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划分为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三部分。我们讲文化自信不是对中华民族在某一阶段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自信,而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的自信,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我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21世纪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回答。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就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所提供的中国方案的自信,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但是,一谈文化自信,一些学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如果把文化自信仅仅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自信,那就相当于只是和人家说“我祖上也曾阔过”,问题是“祖上阔”并不代表我们“自己阔”。关键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阔”。因此,我们讲文化自信,毫无疑问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但是,文化自信最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当代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因此,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最根本和关键的内容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不是人类历史发展某一阶段的优秀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些学者把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中华文化”仅仅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妥。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着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标识。

我们知道,一切理论和认识都来自实践。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在这一意义上,我把哲学称为对时代问题做形上解答的学问。哲学和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是否做到了“下学而上达”。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归根到底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决定的。每一时代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面临的时代问题、时代任务和客观要求不同,因而,对这些任务和问题的解决,对时代客观要求的回应,对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于是,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讲中华文化,既包括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生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还包括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清清楚楚地讲了三种文化,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把“中华文化”狭隘地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传统社会中的呈现形态,因此,它积淀着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呈现形态,它积淀着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标识。因此,我们讲文化自信不是对中华民族在某一阶段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自信,而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的自信,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的自信,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自信。

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答案。什么样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呢?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如何实现21世纪的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由此形成的理论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21世纪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回答。

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强调三种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相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从历史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于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统一的大家庭,对于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上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都可以提供重要资源和积极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讲文化自信,就没有根基,就不牢靠。

但是,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不是现代文化,不是我们今天直接拿过来就能够运用的文化。 “古之道”不能驾驭“今之有”,“洋之道”不能解决“中之有”。把传统文化直接搬到今天来显然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也无法完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和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即便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有损有益,使之成为适合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三、文化自信的根本和关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始于何时?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从文化上感觉不足之时,就是中国人文化不自信的开始。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信,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出了问题。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上的问题不能从文化本身去理解,而应深入到形成和产生文化的经济政治中去寻找解决文化问题的良方。正如马克思所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因此,要解决文化自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经济和政治自信。没有经济和政治的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是挨饿的问题,政治发展要解决的是挨打的问题,文化发展要解决的挨骂的问题。当一个民族处在挨打、挨饿的状态中的时候,要想真正解决挨骂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遑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 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讲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经济和政治的自信。经济政治的自信源自经济政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如果把文化自信仅仅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自信,归结为对孔孟老庄和程朱陆王的自信,那就相当于只是和人家说“我祖上也曾阔过”。这样的文化自信充其量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慰藉。因此,谈文化自信,更为关键和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由“祖上阔”到“自己阔”的转变,建设和发展好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建设和发展好中国当代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最根本和核心的内容就是站在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来建设和发展当代文化,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时代的实践是任何思想文化的真正动力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论既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模板”,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再版”或“翻版”。因此,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自信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所提供的中国方案的自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